2010年12月19日 星期日

在iPad的延伸線上看見電子書包

在iPad的延伸線上看見電子書包
在**的延伸線上看見**是來自於神之雨下這本葡萄酒漫畫書,主角總會在喝過一些酒後,依據線索判斷他要找的酒是不是在這瓶葡萄酒所延伸出去的其它葡萄酒上。用了iPad將近一周後,我也有這種感覺,未來的電子書包應該也可以以iPad為模型來產生。
但要思考電子書包的可行性或是實驗的價值時,我們仍須思考教學現場的一些特性,並且將它與現有iPad的功能做一番檢視,才有辦法貼近教學現場的需求,並且讓有興趣的硬體廠商、教科書業者、測驗機構、教師、實驗學校、家長、學生、學習軟體廠商,做為設計、檢視或是應用的參考。也唯有將教育圈外的相關資源也引進來,才有機會將這個市場做大並且茁壯,嘉惠更多的台灣學子。
此外,我一直認為台灣的教育市場太小,但是很適合廠商用來練兵。比較大的市場應該還是在中國以及其他國家,而且正因為台灣小、硬體廠商的反應速度快以及台灣人對新資訊科技的接受度高,所以台灣更有機會成為全球教育科技最佳的實驗場所。從歷史面來看,以台灣作為制度或是設施的推廣場所在台灣史上更是司空見慣的事情,無論是在清朝或是在日治時期,許多新科技、新制度及新思維幾乎都是在台灣萌芽茁壯後,才慢慢推廣至中國甚至日本國內,因此,我們也只是依照著歷史賦予台灣的使命前進而已。
不過,在思考應用之前我們仍需回歸到教育本質,所以我仍必須先說明一下為何使用iPad來做為電子書包載具設計參考的理由,如此比較能引導有興趣的人了解我的思維。而且我必須強調我提出的只是概念,並非一定要用什麼設備或是軟體
以iPad來講,大致上下述幾點是我覺得它比較優秀的地方:

1. 簡單的軟、硬體使用介面
2. 穩定的使用環境,雖然封閉,但是可以確認軟硬體的相容性,減少在教學過程中產生的軟硬體問題,這個對於需要穩定的教學環境來說是十分需要的
3. 作業系統小反應快速,備份的功能可以確保萬一系統出問題時,快速回復系統並且完整回復相關設定,讓教學可以繼續中斷的進度。這可以避免傳統PC因為系統出問題造成學習中斷的窘境
4. 安裝及移除程式都相當簡單且直覺
5. 延伸的學習資源,從學前到高等教育甚至是繼續教育或是一般生活的學習都有相關的解決方案,透過App Store、Podcasts或是iTunes U都能找到一些不錯的學習資源(但是中文化資料不多,最近高興地發現高雄市立美術館也有介紹資料放在Podcasts上)(延伸閱讀 教育單位跟App Store的合作模式探討)(延伸閱讀將自己的Podcast上傳到iTunes Store)(延伸閱讀用iTunes U建立學校線上課程)註:App Store須在蘋果裝置上應用,Podcasts、iTunes U可以在一般PC上安裝iTunes程式使用
6. 電力夠持久,一般使用據信能維持到10小時左右。不過英國的教師在實際使用時發現電力供應仍會出現問題,所以如果要放在學校使用,或許該思考電力增強方案,以目前蘋果周邊發展的速度來說,這些應該都不是問題
7. 大小適中!解析度高,9.7吋的設計+1024*768的解析度,看網頁剛剛好,也適合攜帶,另外蘋果的設計真的有它獨到之處,我最近發現看了蘋果的畫面後回到PC會覺得有一點糊糊的!而且小字在iPad上看得也很清楚。不過眩光是個問題,需要以減光保護貼來克服,如果需要帶到戶外,要考慮更能在大陽光下閱讀的方案
8. 使用行動裝置系統!從關機到完全開機30秒內完成,從低電源消耗狀態到可以使用只要按一下按鍵,讓檢疫工作如上網及程式應用幾乎不用等待,符合學習即時性的需求
9. 可以使用的軟體眾多。如同前述提過的硬體最小,軟體最大,在App Store內提供了大量的軟體可供使用,光是教育軟體的種類就十分繁多,而且有些免費軟體品質也十分優良,例如e-touch lite 或是3D Brain使用起來的經驗均十分的良好
10. 重量和攜帶性均佳,厚度大概和一般的小筆記本差不多,重量也比一般筆電輕得多,不過如果能降到0.5公斤以下會更好。
當然除了優點之外,也有許多缺點。例如昂貴的售價、封閉的系統、高授權費用、周邊售價貴、特殊連接裝置及輸出方式……等等,不過這些問題都還算是在可以控制的範圍內,因此這部分便不再詳細討論。並且我要再次強調們不一定要使用APPLE的設備,但要使用的設備需要有類似APPLE設備的優點,也就是以APPLE為師的規劃(想起將太的壽司中佐治師兄挑戰京都的鰻魚料理時說的那句話:「不僅是模仿,還要超越」,這也是我的企圖)
接著我們再思考將iPad與學生學習活動連結起來的思考,這個被要從學生一天的學習活動思考起,既然將iPad當成電子書包來應用,那麼除了既有書包的功能,他還應該要能兼具數位工具的思考,將以往在傳統環境內比較不便或是沒有效率的事務加以轉換。
先從聯絡簿談起好了!傳統的聯絡簿大概就只能教師逐本批改,或是請學生先挑出有家長意見的簿子(其實這一塊有點隱私權的爭議),再加以回覆。但是如果我們稍微設計一下,讓學生家長的意見欄位可以在利用iPad繳交作業時順便上傳到教師的數位儀表板上,告訴老師某個ID(學生編號)的家長有意見需要回覆,教師輸入完成後(你可以手寫!畫圖或是用外接鍵盤輸入),在派送學生作業時再派送回去,便可以少掉檢視每本聯絡簿的困擾。
不過這個機制可能要需要有一些身份確認的設計,讓家長、學生和教師都有數位憑證,以便確認教師或是家長看過這些聯絡事項,並且由家長或教師本身提供了意見。當然設計家長憑證及教師憑證還有其他的功用,只要是需要劃分家長、教師及學生權限的教學或是管理設計上全部都用得著。
交完聯絡簿後,接著來檢視教學流程。當導師的人通常都會利用晨光時間出一些作業或是安排一些學習課程請志工家長來協助教授。但有了電子書包之後,或許晨光時間可以變得更多樣化一些。比較完整的流程如下:
1. 教材派送、收作業及學習診斷
將iPad連接上Dock後,除了要能夠將聯絡簿的資料傳送到指定的資料庫,供給不同程式應用外。也要能夠即時將教師指定要派送的教材或是作業派送給學生,並且將學生要繳交的作業傳送到作業繳交及檢核的系統,讓教師可以快速的了解學生作業繳交情形,這個檢核系統除了確認繳交狀況外,也必須將作業繳交狀況,更新在學生的聯絡簿及學習檔案中,供家長、教師及學生自己了解作業繳交的狀況。另外透過電子化的評量系統(我指的是經過完整設計且據信效度的評量系統,不是現在常見的將紙本評量電子化的系統),讓教師可以在學生學習前指定先作練習,學生的練習成績可以即時的傳送給教師知道,這個數據一方面可以讓老師知道學生的學習準備度,一方面也可知道再接下來的學習中,有哪些部份是需要加強說明的。另外對學生而言,學習準備度還包括了先備知識,透過簡單的前測,確認學生的先備知識也是十分重要的事情。確認學生先備知識不足時,一個智慧型的評量系統應該要能引導學生進入到補救課程,讓預先錄製完成的各單元補救課程可以協助學生補強自己課程學習中所需要的能力(這一段噗友glglace有一些不錯的思考,我當初的規劃是希望這些單元能夠切成 App,讓學生自己選擇是否要加入這些App來自學,當然補教業者或是教科書業者可以在這端收費,不過我建議在學校端不要收費而在家戶收,因為學校也要協助一些弱勢的學生,希望以後業者可以兼顧社會責任,提供弱勢學生更多資源),glglace則是更進一步,將Β2C的概念延伸到C2C,也就是說!每個App的使用者都可能是潛在的內容提供者,同一個教學單元可以有多種版本可使用者選擇自己熟悉的教法,真正作到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思考(不過App Store的上架費對於一般使用者來說可能會蠻傷腦筋的)
2. 學習中的電子書包應用:
通過了前測及學習診斷順利進入學習階段後,接著就要思考電子書包在學習階段的應用。iPad雖然很不錯,但是他的性質是比較個人化的,也就是說,如果您要進行小組或是團體教學,那麼就需要作一些調整。在學習中我們發下電子教材後(包括書商提供的教材、App或是教師自行製作的教材(連結、圖片、影音……等等)),應該要能夠提供學生作筆記用的工具,這些工具可能要有加標籤、加註、螢光筆、以Layer的觀念來撰寫文字、圖畫又不影響本文的工具、搜尋工具甚至是像微軟繪圖物件及美工圖庫的小工具,讓學生可以自行加入自己喜歡的符號或是圖示,這樣子比較像是提供了完整的筆記工具。另外我還希望這些筆記工具應該要可以跨冊,因為有些課程概念未必僅集中在教科書的某一冊,如果筆記工具可以跨冊,就能夠提供一些概念的連結,也不會受限於教科書的冊別限制。
另外我也希望能夠加入協作、指導(也可以說是管理)及報告工具。協作現在幾乎已經成為資訊社會中判別個人能力的重要指標了,所以在學校教育中,我們也常透過分組學習來鍛鍊學生的協同能力。因此在概念上來說,並不需要更進一步的訓練,我們需要的祇是適當的工具和熟練的技巧以便藉此提升協同方式的效率及減少時空的阻礙。
就協作的實施方法來說,有些需要面對面感受肢體與語氣的討論仍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在我這篇文章中指的是實體接觸之外的討論。例如分組後透過網路的討論(未必是同班同學,也有可能是類似Learning Village般的同一議題,與其他地點的學習者異地支援與共享),即時的共寫或是共同使用線上心智圖(可以隨機式加入組別貢獻思考),也都是協作方式的一種嘗試。當然也並非都是即時的處理方式,有時候也可搭配非即時的平台來協作,以便彌補有些學生反應不夠迅速或是輸入上出現的問題。
指導或是管理工具主要是用於學生討論時可以利用遠端控制協助學生處理某些關鍵問題(未必是老師處理,也可以指派同學處理),甚至是利用廣播系統將畫面廣播到學生的手持裝置。另外,必要時候老師也應該可以切斷學生網路,以避免學生上課時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
報告工具或許是利用可以接受無線訊號的投影系統,又或許是專門的連接線,亦或許是其他解決方案。我都希望可以藉由課程的設計增進學生的報告能力,這也是日後學生踏入職場必要的工具之一,更是我們培養完成後學生可以帶得走的能力。在這裡其實我們也要思考是不是需要用到多分割投影方式來呈現學生的學習狀況,如果分成幾組,需要彼此觀摩,這種做法就不錯,也可以指定某位學生將自己的操作情形或是成果投影出來供大家分享,不過這需要考慮到設備的價格,如果設備的價格太高,則需要審慎思考。
在學習過程中,除了單純的閱讀之外,作筆記的功能也是必要的。辦事目前無論是ibook、hami book或是zinio 都無法提供完整的電子筆記功能,頂多只能使用標籤、簡單的文字搜尋功能而且,因此需要重新思考電子筆記的功能。在規畫筆記功能時不妨以傳統紙本筆記為師,加入可以加書籤、標籤、螢光筆等等功能,但是進入數位時代,不僅要學習紙本的精華,更要超越他,所以在電子書的筆記功能中,我們還要加入下面功能
數位身份:確認筆記是指定的使用者所撰寫,除了教師評分的需要之外,對於日後筆記的延伸應用也可以確認原始作者。
書籤及標籤的跨冊使用功能:雖然 epub電子書的新標準內規定電子標籤應該要可以遷移,但是我覺得這還是不夠,因為在實際的讀書型態中,我們可能要跨越多本書籍或是冊別來對比資料,例如戰爭的內容的比對部分,可能就涉及本國史與外國史,也可能涉及文化史與經濟史,也就是說,如果可以提供跨冊的標籤建立功能,讓我們將書櫃中的所有電子教科書,甚至是網路中的資料都匯集於一起,也提供搜尋功能,應該比較能給學習者更完整的學習參考資料。甚至就考試的觀點來說,多數比較資優的學生在考前應該都沒有抱著書本苦讀的習慣,而是大量參考自己的筆記本,如果筆記本無法整理電子教科書中的資料,並提供比對,加註的功能,那和傳統書籍比較起來,似乎有沒什麼優勢。
多媒體標籤:有時候對於某些標籤會整的資料有一些語音的想法,或是對於實驗有一些自己的創見,也可以透過簡單的多媒體標籤加入,讓自己的整理形式超脫以往的文字,也更具體化自己的意識。
進階的搜尋功能:不只要提供簡單的單關鍵字搜尋,更應該有辦法可以做篩選式的搜尋,或是可以讓使用者依據時間、相關度……等變數做簡單排序,但一開始的搜尋畫面可以很簡單,當使用者需要做進階檢索時再出現比較困難的畫面即可。
Layer式的手寫筆記工具:以layer方式存在的意義在於讓筆跡部份可以單獨的存在,並且可以獨立轉出。這樣子做的話可以讓學生交換彼此的筆跡layer,甚至套疊他人的筆跡layer做一比對,相對成為一種鷹架概念。當然老師也可以提供自己的筆跡layer讓學生看看老師自己對於相同的內容有著哪些不同的觀點,這個部份最好也可以搭配一些簡單的繪圖模板,讓學習者可以快速套用。
列印功能:再怎麼好的電子書,也無法取代一本好的實體筆記本,特別是當我們有隨時翻閱的需求時,可以作成紙本的電子筆記會是一個比較好的應用方式。不過要印成紙本,就必需做出可以將原本電子教科書的內容與自己做的註解整合列印出來的功能。而且除了直接列印教科書與電子筆跡層的內容之外,最好還可以依據類別、標籤、搜尋結果、其他自選項目來印製紙本筆記本,以增加筆記本客製上的彈性。
3. 測驗功能:在電子書包的應用中,測驗是頗為重要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說是區分電子書包與傳統書包應用的分野。在電子書包的測驗功能中,應該包括了前測、形成性評量、總結性評量。透過前測了解學生能力(起點行為)、透過形成性評量紀錄學生學習狀況甚至形成主動式的個人檔案紀錄、透過總結性評量形成了解學生的終點行為,可以作為教師日後撰寫教學省思、及教導相同課程時評估學生一般能力的參考,也可以提供學生補救學習甚至是自勵學習的建議。但是這一塊需要教科書業者的配合設計相關題庫及建立一些分析的模型,其實教育部也已經動手進行攜手計畫的網路評量方式,也就是說,其實測驗這一塊在日後的電子書包勢必成為一股主流,特別是對於幅員廣大的國家而言,網路學習是均衡師資和減少城鄉差距的利器,特別是對於弱勢學生而言,有一定的診斷工具,搭配適當地補救教學,應該可以有效彌補經濟弱勢造成的學習不利狀況。不過我不是建議將所有的評量全部以線上方式來進行,我覺得應該可以下載題庫,讓學生隨時離線做學習,因為我們的學習是希望他能學會,他測驗的次數或是測驗的時間甚至是對於測驗工具操作的熟悉度,在正式考試之前,應該要有比較大的範圍讓學生可以從容練習,如果從這個觀點來思考,加上減少網路連線不確定性及塞車的疑慮問題,我認為離線測驗是必要的。但是,當我們需要診斷學生的學習狀況、學習類型、概念形成與否甚至是提供補教教學或是學生個人學習歷程時,我們就可以連線利用優異的雲端運算能力,建立學生學習的相關資料,這種資料日後也可以轉移,供不同學習歷程的教師參考。而且,如果學生願意付費,更可以進一步利用教科書業者提供的客製化服務,進行更精緻,更為個人打造的服務(包括多媒體學習、補救教學、線上家教、學習紀錄、模擬考……等等服務),因為在整個電子書包產業鍊中,我們也必須思考各個業者可能的獲利,達成類似App Store揭櫫的「共利」思考才能夠有效吸引業者進入產業鍊一同努力。
4. 電子聯絡簿的再升級:最近電子聯絡簿在低年級很受到家長歡迎,一方面是學生有時候無法完整抄好聯絡簿,有時候可以增加親師即時的互動管道,所以在目前普遍少子化的狀況下便成了家長掌握家中寶貝的重要管道,既然習慣已經建立了,擴充的運用是可以再延伸的。而且傳統聯絡簿的重大缺點是,有時候要告訴家長比較私密的話,通常需要和家長直接聯絡或是請家長到校來。如果搭配前述提到的家長憑證,教師就可以將私密留言加密,讓該訊息只能由指定家長閱讀。另外除了傳統的作業外,學校重要行事(比較彈性可變動的,透過學校中央訊息可以隨時更改)、家書、班誌、臨時訊息公告(颱風放假消息),都可以透過這個平台傳送,並且可以達到多媒體語音的需求。另外進一步的應用是可以提供類似 widget的方式,讓家長或是學校老師訂閱。例如孩子假設是六年級某班的學生,便可以訂閱該班的widget,如果他的身份又是合唱團,那麼可以訂閱合唱團的widget,以便知道合唱團的訊息,不過傳統的widget比較著重於訊息的傳遞,新的widget應該著重於訊息的互動及確認,以便於讓訊息提供者希望訊息接收者可以回應時,可以收到接收者的回應,這樣子對於確認相關事務,增加親師生快速互動甚至是延伸至學校行政電子化的應用上都應該能有不錯的發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